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是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天文儀器研制中心,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和北京自動化研究所研制成功的,1989年安裝于興隆基地并投入使用。它被譽為中國天文學發(fā)展史上一個里程碑,是我國自行研制的、曾經是國內最大、也是遠東最大的光學望遠鏡。
北京天文臺興隆觀測站的2.16米光學天文望遠鏡1972年開始研制,1989年正式投入使用,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臺望遠鏡是由北京天文臺、南京天文儀器廠、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等單位歷時15年聯合攻關協(xié)作研制成功的,堪稱我國自力更生研制大型精密設備的標志。
它包括光學、機械、驅動、自控、星光探測裝置、觀測室等部分。它口徑2.16米,身高6米,自重90余噸,望遠鏡的主鏡為一個直徑2.2米、厚30厘米、重3噸的光學玻璃研磨而成,巨大的鏡面口徑,聚光力極強,因而可以觀測到極暗的星體,最暗可達25等星,相當于可以看到兩萬公里外一根火柴燃燒的亮光。
望遠鏡的轉動軸包括極軸和赤緯軸,鏡筒可指向天空任一方向。驅動部分采用自動化裝置,使望遠鏡精確地跟蹤星體的東升西落,并采用先進的探測設備接受和分析星光。
早在1958年,我國把研制2.16米望遠鏡列入了國家重點研究項目,但由于接踵而至的困難年代及“文革”浩劫,這一項目被迫中斷,直到1977年才重新啟動。1989年6月,望遠鏡被制造出來,從南京出廠運到了北京天文臺興隆觀測站。由于北京天文臺要參與法國天文學家發(fā)起的國際聯合觀測項目,只有使用2.16米望遠鏡才能完成任務。在國內裝調這么大的望遠鏡還是第一次。2.16米望遠鏡于1989年12月投入試觀測,當月就參加了由14個國家共同進行的變星國際聯測,取得了高質量的觀測數據,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聯合觀測的研究結果發(fā)表在國際權威天文刊物上。1993年底,初步完成了望遠鏡配套附屬儀器的研制,望遠鏡達到了較好的運轉狀態(tài)。從而取得了一批有影響的天文成果。該設備已于1996年12月通過了國家鑒定。1997年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98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又對主、副鏡重新進行了鍍膜,對光學系統(tǒng)進行了調整。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望遠鏡是位于夏威夷的凱克望遠鏡,直徑10米,由36面1.8米的六角型鏡面拼合而成,耗資一億三千萬美圓,主要是由美國的一個企業(yè)家凱克捐助修建的,第一面凱克望遠鏡建造成功后,凱克基金會又投資修建了凱克二號望遠鏡,兩座挨在一起,威力無比;另外的大型望遠鏡有美國國立天文臺位于南北兩半球的兩個八米望遠鏡,一座位于夏威夷,一座位于智利,合稱雙子座望遠鏡;日本人在夏威夷建造了一座八米的稱為昴星團望遠鏡;歐洲南方天文臺將建成四座八米望遠鏡,組合口徑相當于15米。